铁牛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黄河变绿的地方 | 从渤海湾到泊江海,鄂尔多斯遗鸥的22年“回家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2:17:00    


开栏语:

九曲黄河,奔涌不息,在“几”字弯处深情回望,将最厚重的牵挂留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曾几何时,这里是黄沙漫卷的“生态痛点”,是山贫地瘠的“治理难题”;而今天,当我们沿着黄河的脉络前行,目之所及,是碧波漾起的遗鸥羽翼,是沙海翻涌的光伏银浪,是矿山绽放的绿意新颜,我们的母亲河,正以“变绿”的姿态,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

这抹“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注脚。鄂尔多斯坚持以“三个四”工作任务为抓手,以“绿”为底,向水要生机、向沙要和谐、向山要未来,在黄河“几”字弯绘就了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它不仅是草木葱茏的颜色,更是制度创新的底色、民生幸福的亮色,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鲜活实践。

黄河奔涌,绿意绵长。从即日起,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大型融媒系列报道《黄河变绿的地方——鄂尔多斯》,以“归·水”“和·沙”“瞰·山”三个篇章的若干现场报道,生动展现黄河“几”字弯的华彩蝶变,全方位呈现鄂尔多斯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改革路径、典型经验、幸福故事。

黄河变绿的地方

——“归·水”篇之一

从渤海湾到泊江海

鄂尔多斯遗鸥的22年“回家路”


这个夏天,位于东胜区的泊江海无疑是遗鸥们的天堂。湖光粼粼、水天一色,遗鸥“群居”在郁郁葱葱的湖心岛上,哺育雏鸟、水中嬉戏,或是在水面上来一段姿态优美的“滑翔”,哪怕是安静地发个呆,都会成为巡护员们眼中的“最美风景”。


从三月以来,已有8000多只遗鸥从渤海湾,飞越1500多公里,到泊江海筑巢繁殖,巢数高达1801巢,是去年的4.5倍。



“那边就是我的家,你看看我们这里要山有山,要水有水,遗鸥越来越多,风景越来越好。”来自周边村民石占为指着对岸上影影绰绰的民居说,他也是这里的13个巡护员之一,每天骑着摩托车为遗鸥“护家”。任何擅自闯入的车辆和行人,都会被他“拒之门外”。


因为,他亲眼目睹了遗鸥从“离家”到“觅家”再到“回家”的不易。


而消解遗鸥们的乡愁,鄂尔多斯市用了22年的光阴。


遗鸥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草原、沙漠和半荒漠的湖泊和沼泽地,选择在湖心岛筑巢繁殖,有丰富的水生食物链,不喜欢被外界打扰……遗鸥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属于“顶配”级别,因此也被称为高原上“最脆弱的鸟类”。


1990年,鸟类专家在泊江海周围发现了当时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群体,并将其命名为遗鸥鄂尔多斯种群,也叫“鄂尔多斯遗鸥”。1998年时,有3594巢近15000只遗鸥在这里繁衍生息。


湖清水秀,遗鸥蹁跹,那时的泊江海一度成为自驾游、周末游的“优选地”,也是周边村民闲来挣点小钱的“景点”。


“来的人很多,那时候赶着毛驴车接送游客,每天能挣百十来块‘活钱’,感觉挺好。”石占为回忆道。


2001年,这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编号为1148号。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处以保护遗鸥及其栖息地湿地生境为主旨的国际重要湿地


从“旅游区”到“保护区”,人们的保护理念有了,但“老天爷”不给力。从2003年开始,气候干旱,导致湖泊面积急剧萎缩到1平方公里左右。水没了,鄂尔多斯遗鸥开始了“背井离乡”之旅。


来自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之前,几乎没有遗鸥在这里筑巢繁殖,过境越冬者也寥寥可数。而2020年,保护区遗鸥筑巢数仅为5巢。


让遗鸥“回家”,成为全市行动。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水困”。疏通上游河道,收集季节性雨水,引入黄河水和周边煤矿处理后达标的疏干水,“多水并举”,泊江海又“活了”。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鄂尔多斯市的“遗鸥保护行动”有了更多政策支持。


“现在每天日均进水2.4万立方米,水域面积达到近10平方公里,通过人工修复和自然生成,现在有4座适合遗鸥等鸟类栖息繁殖的湖心岛,去年遗鸥占用了2座岛,今年把4座岛全占了。”保护站站长魏军介绍说。


水生万物,泊江海的一方“活水”,让保护区“解渴”,为遗鸥“解忧”。



目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5种,再加上其他鸟类共有115种,每年承载的鸟类数量达10万只以上,还有数十种草原动植物……生态好转的效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了互证。


“我们挣不到‘小钱’了,但是守住了大财富,这绿水青山,还有不断飞来的遗鸥,才是子孙辈都能受益的财富。”石占为说。


再过一个月,遗鸥们又将“携妻带子”启程了,它们将飞往哪里?


2010年前后,鸟类学家将卫星跟踪技术在遗鸥迁徙研究领域使用后,精确地勾勒出遗鸥自中国中北部出发,沿华北北部飞抵渤海湾甚至日本海的迁徙路线,其中,便有鄂尔多斯遗鸥。


“国际湿地”主任陈克林多次在泊江海的保护区内蹲点调研,他认为,遗鸥能在时隔22年后再次选择大规模“安家”在泊江海,不仅是因为栖息的水面扩大了,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变好了,有了丰富的食物如:豆娘,摇蚊等,构成遗鸥的食物链。


未来,如何促进高质量保护,陈克林给出了建议:“不仅要保护遗鸥这个物种,还要保护它的生存环境。要和周边农牧民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保护联合体,严防人为干扰或者周边放牧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让遗鸥能安心地繁殖栖息。”


年复一年,且鸣且唱,遗鸥重回泊江海生儿育女、壮大族群,见证了鄂尔多斯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弦歌激昂,鸣唱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歌章。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晓艳 折海军 张伟 边舒帆 张旭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