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争辉,江鼓铿铿激虎跃;球心聚力,苏潮滚滚助龙腾。”这副由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魏艳鸣创作的综合联,别出心裁地将“苏超”赛事与地域文化精神完美融合。
综合联:足底争辉,江鼓铿铿激虎跃;球心聚力,苏潮滚滚助龙腾。
章剑华 书 魏艳鸣 撰
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语意关联,在遵循楹联创作六要素的同时,魏艳鸣的创作还巧妙地完成了主题嵌入、场景刻画与精神立意升华等多元素的融合。
首先,上下联句首分别嵌入“足球江苏”四字,自然引出赛事主题及地域关联,进一步彰显出江苏特点。“江鼓铿铿”与“苏潮滚滚”形成视听通感,使人仿佛立刻置身赛场热烈氛围中,并赋予其激情和信心;“虎跃龙腾”既展现球员矫健身姿,又寄托腾飞寓意。“‘江鼓’一词常出现于古诗中,此处的‘江鼓’既指大江中江浪涛声鸣如鼓响,融合了江苏地域特色,又暗喻‘苏超’足球赛事的激昂氛围。”魏艳鸣分析讲解道。
其次,“苏潮”一语双关,既谐音“苏超”,又暗指江苏引领潮流,特别是借助赛事更能凝心聚力,助力各项事业发展。全联采用“四七结构”,上下联各11字,共22字的对联短小精悍,却包罗万象。“采用‘四七结构’的好处是它属于比较经典的对联结构,是老百姓接触比较多的一种格式,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既能为‘苏超’助力,也更契合斗志昂扬的体育精神。”魏艳鸣说。
楹联,以极其精炼工整的对称形式,在方寸之间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的艺术瑰宝。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在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广大百姓最熟悉的文学形式之一,同时兼顾着实用性与艺术审美。据魏艳鸣介绍,楹联既可以雅,也可以俗,更可以雅俗共赏。楹联的创作方向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导向,以老百姓的喜好和接受程度为考虑依据。所以此次创作从形式到现代名词的使用都有所创新,以呼应“苏超”特色。
“以楹联写足球写体育,写江苏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风情风物,再将楹联的内容以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楹联与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融合,能够以‘文字艺术+视觉艺术’的双重魅力提升‘苏超’赛事的文化附加值。这种结合既展示了江苏深厚的人文底蕴,又为体育赛事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符号。”魏艳鸣说。她还指出,此举也突破了传统体育报道的框架。将球队精神、球员风采转化为楹联书法内容,既能让人们在楹联书法中感受到体育精神,引发本土球迷情感共鸣,又能让群众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同时也拓展了报道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形成长效影响。
当谈及楹联文化该如何结合时代传承发展,魏艳鸣认为要从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三方面创新。
“楹联文化既要立足传统,又要适应时代,需突破‘高冷’印象,与时代同频共振。网络热词、流行梗可适当融入楹联创作进行‘跨界混搭’,并借助新媒体技术赋能。此次与体育文化结合,楹联作为一种媒介,构建起一条足球赛事中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把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把城市历史底蕴融入‘苏超’楹联创作,让其转化为球队的精神象征,也进一步提升了球员及球迷们的归属感。”魏艳鸣认为。
魏艳鸣同时表示,江苏省楹联研究会配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连续十年开展的“城门挂春联 江苏开门红”以及近年来举办的“地铁挂春联”“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挂春联”等活动,都广受欢迎,这次“挥毫助威·楹联进苏超”活动为楹联的使用推广又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未来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也将以此为借鉴,考虑将楹联延伸运用到其他赛事、城市标语设计等领域,让“小”楹联发挥大作用。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张梓扬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