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稳
阅读提示
8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武汉举行。汇演共设有声乐、器乐、舞蹈和戏曲4个参演节目类别。
“我是反串扮演穆桂英,从小喜欢唱戏,没想到有一天能站到如此大的舞台上。”8月20日下午,在湖北武汉琴台大剧院的演员化妆间,记者见到了即将登台演出的王相浩,他与两位视力残疾的女演员共同演唱豫剧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
26岁的王相浩是肢体残疾,从小靠双手支撑着小板凳行走,但身体的局限没能阻挡他对艺术的热爱,凭借唱戏,他走出河南濮阳农村,成为残疾人舞台上的“明星”。
8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武汉举行。汇演共设有声乐、器乐、舞蹈和戏曲4个参演节目类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了32个省级代表队,共2075名演职人员参加现场汇演。
感受生命的美好
伴随音乐响起,在灯光、舞美的配合下,王相浩双手撑着亮晶晶的板凳,自信地登上舞台,唱腔一板一眼、眼神表情到位。
王相浩告诉记者,出生不到一个月,他就被查出身体里有异物,需要做手术,否则生命难保,但这次手术也给他留下了终身残疾。在王相浩记忆里,想挪动一寸身体,都需要借助于板凳,高矮不同的板凳他前后用坏了4个。这次演出前,他特意做了一个新的,并装饰了亮片、吊坠,板凳的4个脚也用棉布包了一层又一层,为的是呈现出最好的舞台效果。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王相浩活在身体残疾的阴影里,“不敢外出,不敢跟人说话,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怕被嘲笑”。是唱戏给了他生活的信心,让他成为一个乐观、自信、爱笑的人。现在的他不仅愿意参加各种演出,还紧跟潮流开启了直播,积攒了上万粉丝。
这次到武汉演出,王相浩带上了76岁的母亲,母子俩都是第一次走出河南,心情激动。
在声乐类汇演节目中,来自宁夏代表队的节目《米粮川》以欢乐激昂的旋律引人入胜。8位表演者都是盲人,他们有的是按摩师,有的是酒吧驻唱者,有的是灵活就业人员。
吉他手哈东军是当地康复中心的一名盲人按摩师,业余时间听音乐、弹吉他是他觉得最释放和快乐的事。“学琴的过程是枯燥的,别人可能看一眼就对指法了然于胸,我们盲人只能一遍遍尝试,一个音一个音地去找”。但困难并没阻断哈东军的热爱,因为在弹琴时,他能忘了自己是盲人,忘了时间和周围的一切,只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他们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对音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这次演出也是想证明自己,常人能做到的事,他们也能做到。”《米粮川》词曲创作者安贝说。
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一级演员郭蓉表示,在这次汇演中,她作为评委能感受到残疾人演员们无论身处什么年龄层、职业身份,患有何种残疾,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都那样真诚和纯粹,能感受到他们对艺术发自内心的喜欢。
在本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有很多节目是由残疾儿童完成表演。戏曲类节目《无声梨园情》的37位演员中,有32位是云南曲靖特殊教育学校的聋人学生。他们听不到、说不出,但是能用身体“唱戏”。
风度翩翩的白衣少年,精准踩着《说唱脸谱》的锣鼓点走台步;几位十几岁的女孩穿着红底白花上衣、甩着辫子,举手投足间将《红灯记》中铁梅坚韧正直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点翠头面、手持折扇,水袖翻飞、眼波流转中,小演员们传递出《梨花颂》爱情故事的细腻情感……
《无声梨园情》主创指挥、曲靖特殊教育学校律动老师谢虹对记者说,聋人学生听不见伴奏的节奏,只能通过老师的手势、地板的震动和镜子中的倒影来把握韵律。排练室里,他们常常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一个转身、一个亮相,这其中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以前我不确定用手语表演戏曲是否能被观众接受,只知道这种尝试对聋人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戏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演唱。”这次演出在这群听障少年心里种下了戏曲的种子,也让谢虹坚定了一个信念:让更多感兴趣的聋人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戏曲文化。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带来的舞蹈节目《我从长江源头来》,同样主要是由聋人学生表演。节目指挥、该校艺术团负责人於沁心介绍,自2010年起,该校每年接收5名来自西藏拉萨特殊教育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这些从长江源头而来的学生,在位于长江尾的上海学习和生活,浓厚的师生情就是节目的创意来源。
照亮自己和他人的一道光
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黄炳强在点评时表示,有的演员虽然看不见璀璨的灯光,但他们用演唱点亮了整个舞台;有的听不到声音,但他们用表演、身段、动作传递了最炙热的情感;有的身体受限,但在方寸舞台上走出了最挺拔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魅力。“当艺术与生命深度融合,残疾演员每个人都是照亮自己和他人的一道光。”黄炳强说。
在汇报演出中,歌曲《小美满》的3位青少年演员中,一位是22岁的多重残疾、一位是12岁的孤独症儿童、一位是13岁的贵州盲童,当他们清脆而欢乐的声音在舞台上响起,现场所有观众打起节拍,传递着温暖和感动。
在本次汇演中,有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群舞《我的阿勒泰》、合唱《我们是天津娃娃》、上党八音会《走向幸福路》、花鼓戏《我也能行》等。郭蓉表示,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身体是否健全无关,“残疾演员通过参与鼓乐或戏曲表演,能感受到地方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重要的传承力量。”
还有一些汇演节目聚焦于残疾人演员本身,例如,《星星的我》就是一部以孤独症患者成长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原创舞蹈作品。作品通过群舞与道具的结合,真实再现了一位孤独症患者在关爱陪伴下,借助绘画打开心扉、拥抱色彩的生命历程。“通过将孤独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外化为视觉艺术,既传递了特殊群体的无声呐喊,也展现了艺术疗愈与人性温暖的力量。”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舞蹈老师张世豪说。
来源:工人日报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