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西一位农民工大叔的文章《我的母亲》火了。
在街头,一名短视频博主用这篇1957年的高考作文题,发起写作挑战。60多岁的安大爷提笔成文——
“母亲啊,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的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又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
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滥俗抒情,情感真挚,话语朴素,还带着泥土香。视频一出,数百万网友点赞。
安大爷来自太原乡间,高中后当兵,退伍后种地,农闲时进城当建筑小工。他花了三四个小时写完这篇文章。网友感叹,“最好的文字,无外乎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把心掰开,给人看看里面藏着的故乡与童年”。
安大爷以《我的母亲》为题撰文。(图源:网络)
像这样的“草根作者”还有不少。
北京图书大厦,作家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农民工刘诗利驻足。他衣着朴素,神情局促,脸上有田垄般的皱纹,眼里闪着对书的渴望。见此情景,陈行甲送上签名书,感慨这位老哥是自己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没几天,刘诗利在《人民日报》撰文,说读书就是“把自己弄得好一点”,既能提高水平、把事情做好,又能获取信息、让心情变好。
短视频平台上,桃农“沂蒙二姐”吕玉霞写诗,获赞千万。背着锄头,她吟出“黄金硕果缀满枝”;手捧春雪,她形容“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谈及自己的50岁,说那是“一壶酒,抬头望星斗,满目怀旧。”
还有农村妇女刘小样的“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
还有“外卖诗人”王计兵记录送餐苦乐悲欢的6000多首诗;
还有菜贩陈慧守着摊位写出的市井长卷……
这些“草根作者”,行当不同,阅历迥异,但他们富足的精神与发乎内心的文字,都让人赞叹共鸣。
刘诗利(图源:网络)
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能打动人?
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朴实粗粝的外形,或农民、建筑工、外卖员等职业身份,与“读书人”“作家”的通常印象产生反差,有“反差感”。但我们要说:读书和表达,从来也不是什么人群、某些身份的专利。
安大爷文章成爆款,有创作者说好文章就该如此,从生活里找素材,带着泥土味;刘诗利走红后,出版社编辑感叹阅读无关身份,只关热爱;一位主持人和“沂蒙二姐”并肩坐下、分拣桃子,体会到“只有和土地连接紧密、和劳动连接紧密、和普通人的生活连接紧密,才能打动人心!”
唯有真诚动人心。
无论境遇如何,只要对生活有期待、有渴望,只要想表达、愿诉说,就能够“我以我手写我口”,就能够“发乎于心而成于文”。文化是所有人皆可耕耘的田野,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也从来不是二元对立。
对普通人来说,阅读与写作不仅是连接精神世界的桥梁,更是实现认知成长的动力,是拓宽人生的机遇。
就像刘诗利说,现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好像很难抽出时间读书,但人是有一定主动性的,真想读的话,总能抽出时间,获取知识。
就像陈行甲说,看到刘诗利,他想起那句话:“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是无穷无尽的。”——是的,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无穷无尽,只要心怀诗意,朴素的生命也能广阔无垠。
(来源:侠客岛微信公号)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