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九三阅兵的意义是多重的,除了为抗日历史写下现代脚注,在现实意义上,至少还有两种作用:其一,改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思维与战术布局;其二,对比旧列强曾经的船坚炮利、如今的嘴炮外交,中国讲述了一个独特的崛起故事。
打游戏,个人偏爱赛车与格斗类别,这两种游戏都有“血条”显示你距离Game Over还有多远。在格斗游戏里,如果还没开打,你的血条就比对手短,你会选择积极进攻,还是谨慎防守?
由于武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加上核弹威胁,现代大国很难正面冲突,战争可能结束于纸上谈兵,未来真实的驳火,也可能逐渐由“AI士兵”代理完成。因此,阅兵这种军事实力展示,我会看作是大国间的“血条对比”,白话说,仗还没打,光是比较敌我的血条各自有多长,即可一定程度地预示地缘政治的演变。
本文谈谈九三阅兵前,西方对中国的“血条焦虑”。当然,最焦虑的是日本、欧洲与美国,相较于80年前,他们的“血条”现在都很短了。
来源:@中国军号
旧列强的血条焦虑
日本方面,根据日媒共同社的报导,日本政府已透过外交管道呼吁多国不要参加北京的九三阅兵,因为“反日色彩浓重”。受惠于中国的外交努力,方能在二战后实现独立的韩国,则倾向采取平衡外交路线,仅派韩国朝野议员组团赴约,李在明自己则到美日去“自清”。
台湾地区,禁止任何公务员、部分退休公务员出席,并呼吁各民主国家谴责九三阅兵。此外,其他东南亚曾经遭受日军荼毒的国家,除了菲律宾外,其元首基本都会参加。
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不会参加,某些反华情绪较高的,或将美国视为“爹地”的国家,估计会用嘴炮当礼炮,哀鸣自己的国力已从列强沦为“诸小国”。
嘴炮,是旧欧洲列强现在仅存的“军事实力”。时值俄乌冲突“可能”要进入和平谈判进程,对于和平设想中的维和部队,欧方评估可派出1万-3万,最多4万的维和部队确保和平局面,但根据“外交政策”网站的一篇报导,欧洲很难动员超过2.5万的兵力规模。
英法是主力,派遣军力大约为1.2万人,德国外交部承认,德方可能没能力向乌克兰派兵,其他欧洲主要国家没敢吭气,摆明无力派兵。
德国时评人沃尔夫冈·明肖(Wolfgang Munchau)引用2024年英国皇家联合研究所的一篇文章指出,英国没有足够的装备来维持一个由三个旅组成的正规装甲师。即使部署一个旅(约5000人),也会耗费英国陆军70%到80%的作战工程能力(total combat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有军事专家认为,维和部队需要20万兵力。换言之,欧洲人拼命炒作俄罗斯威胁,但要他们实质派兵协助代理人构筑“长城”,嘴炮音调立马犹如气球的泄气声。实现和平需要调动超过其实力10倍的军力,难怪欧洲要对特朗普喊“爹地”。
俄方建议让中方参与维和,但泽连斯基拒绝。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日表示,支持中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 视频截图
乌克兰的割地赔款,是割地给敌人,赔款给盟友,还拒绝最有实力的第三方实现长期和平……不由得忆起泽连斯基在当演员时,拿着机枪在国会扫射的画面,他确实以数十万同胞的生命为代价,演出了最荒谬可笑的时代剧。
荒谬可笑不只一出。德国外长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在访日时嘴炮四射,称“中国在台海、东海及南海日益加剧的侵扰行为也影响到欧洲”,“我们正透过对国际秩序的承诺共同应对此事。此一秩序建立在法律效力与对各界具有约束力的规则之上”。
一出接一出,英国国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上个月在澳大利亚突然强硬表态,称若台海爆发冲突,英国已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如果我们必须一如过往携手作战,澳洲和英国……透过联合演习且做好更充分的作战准备,我们携手合作吓阻更有力”。
非常幽默,却乏实力自保的国家,在地球的另一端叫嚣要立规矩,英德还不是欧洲孤例,这种现象只凸显了旧列强的难堪与悲哀。由此,我们对欧洲国家的缺席要予以同情的理解,让他们参加九三阅兵,犹如列强的“百年国耻”。
愈是与实力不相称的嘴炮,愈显示出“血条焦虑”。
俄乌冲突三年半,欧洲在美国的撑腰下,奉行大写的“拥抱战争,谨惕和平”,现在美方有心要撤,欧方转而奉行小写的“拥抱战争,谨惕和平”。
这一场战争,在军事层面上,我们先讶异于俄罗斯已非兵强马壮的强国,后讶异于整个欧洲早已是“诸小国”等级的蕞尔远邦,由此凸显了九三阅兵的划时代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80年后,中国的对手只剩下80年前协同击败日本的盟友——美国。
美国的“血条焦虑”具体展现在哪里?
九三阅兵前的预演,透露了一些令全球意外的先进武器,致使五角大厦频频加班吃披萨,此一现象乐坏了美国军工复合体,因为中国愈是兵强马壮,军工商机就愈大。而只要中美还没开打,这个大型产业链最享受“战前和平红利”的,就是各种外交军事政策智库。
根据昆西研究所的调查,过去五年,外国政府和外国政府拥有的实体向美国前50家智库捐赠了超过1.1亿美元。此外,排名前100的美国国防公司向排名前50家智库捐赠了超过3470万美元。
美国智库的专业建议,主要来自于赞助者的产品类型、规格以及研发方向,再由此公关游说美国防部,左右采购计划,以及对外军售的项目选择。因此,免不了绘声绘影,让世界永远笼罩在战争阴影里。
换言之,美智库的诸多报告,很难见到真实客观的战争评估,以及符合实情的战略战术,因为真相与商机往往是两回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的“豪猪战术”。
我相信大陆会用实力证明,美智库所设想的城镇战不切实际,这种战术只能帮助美国消化旧库存,有利于外包商销售新品,而无法为美国争取任何时间介入战争。
不过,我们能避开美智库的报告,从专业军事网站找到一些现役军人的主张,来了解美军的真实看法。
美国陆军少校帕特里克·史密斯(Patrick Smith)最近发表了一篇令人侧目的文章,主张在中国军事能力扩张的前景下,美军应思考“撤退战术”在整体战略上的必要性。
美国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在军事思维上的就是巴顿将军的名言,“进攻,进攻,再进攻”,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已成为美军教育的教条。这便是为何史密斯的撤退战术引人侧目的原因。
撤退(Retreat)对军人而言是不光彩的词汇,所以军事术语是“转进”(Retrograde)。在孙子兵法里,称为“以迂为直”。
史密斯列举了几个成功的历史案例,说明“后退就是向前”的意义。其中比较近的例子是太平洋战争初期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战场的撤退。
1942年3月17日,时任美国远东陆军司令麦克阿瑟(左二)携家人及幕僚搭乘B-17轰炸机逃离菲律宾,抵达澳大利亚。4月9日,困守巴丹半岛的7万美菲联军向日军投降。 资料图
借由有序的撤退行动,缩短己方的补给线,保存实力,同时拉长敌方的补给线,待其暴露出更多的弱点,再予以痛击。美专家认为,麦克阿瑟四个月的撤退行动,有效阻止了日军补给其他太平洋战场据点的行动,对美军之后的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此一思路,类似国民政府的抗日历史叙事,以转进保存实力,以空间换取时间,将敌方牵制并拖垮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也类似孙子兵法“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兵行象水”。而这种战法,高度仰赖己方部队的机动性,又类似游牧民族“打了就跑,跑了又回”的古老战术。
据此,史密斯认为在可能的台海战争里,应在太平洋区域中广散分布据点,让联合部队能借由撤退行动展开欺敌、佯攻、虚张声势等战术,在大范围的战场上与解放军周旋,让中方的指挥体系陷入“瞄准困难”的迷雾里,从而暴露弱点。
撇开史密斯的理论是否符合实战不说,这样的看法所凸显出的“血条焦虑”是什么呢?
一、 战场距离太远,补给线太长,致使前线部队无法相互支援。
二、 美国与盟友间缺乏应付紧急机制的防御架构,盟友事实上也不愿意与美国意志“绑太紧”。
三、 当前的美国工业无法支持长期的物资支援。
以上焦虑,总的来说就是美国补给线太长,无法支持机动性要求颇高的太平洋战争。所以史密斯才会强调撤退战术的必要性。
反过来说,中方只要确保美方在真实战争中只能靠自己,而难以靠盟友提供地理之便,光是纸上谈兵,美方就必输了。
这便是为什么,科尔比要质问其东亚盟友,若发生战争,盟军要如何反应,如何支援美军?也能解释为何现在美军怂恿菲律宾高频率在南海碰瓷中国。说穿了,美军在测试战时的机动补给能力,以及佯攻的牵制效果。
《金融时报》7月初援引消息称,美国防部三号人物、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科尔比私下敦促日本和澳大利亚,就台海爆发冲突时它们将扮演的角色做出表态
我问了问AI,在这种环境下,美军要如何突破困境。AI回答,后勤支援、盟友意愿与指挥协调能力是先决条件。关于指挥协调能力,可借由AI指挥辅助系統(AI-enabled C2 systems)解决;盟友意愿只能靠外交与美方可信战略计划促成;后勤支援只能转而在非盟友的岛国(密克罗尼西亚、帕劳、马绍尔群岛)上提前建立多个小型,分散的后勤储备站。
看起来,位于第二岛链的帕劳可能就是重点,一旦中方展现出了足够的实力,并在外交层面确保澳大利亚不愿介入,那么关岛就是美军的前线。AI指挥系统可能是美国智库接下来想卖力推销的产品,以作为可信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由此,便能看出中国“兵强马壮不打仗”对美国的威摄力,以及在外交上的说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的台海战争已在纸面上开打,而中国军事实力的展示,或能决定美国是否会将战场前线撤到关岛,以及史密斯的“撤退战术”是否能在国会取得更多的认可,促发更广泛的血条焦虑,从而改变美国在台湾与南海问题上的战略看法。
一场阅兵就能改变美国战略,是不是太夸张了?我们应该这么想,战争是一门大生意,进攻有进攻的商业逻辑,撤退也有撤退的商业逻辑,如果后者的利润比前者高,在美国这种商业帝国中就会产生市场导向的战略转变。
简单说,我比较相信美国的台湾政策是真金白银的利益导向(而不是国家利益),特朗普式的综合交易是其中一个面向,军工复合体的商业逻辑则是另一个面向,而中方正在透过军事实力的提升,改变美方的利益计算,以期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两岸统一。
结语
血条焦虑并不必然会让美方“撤退”,其撤退的方式更有可能是“向前是为了后退”,对其东亚盟友(包含澳大利亚)施加更大的代理人压力围堵中国,测试中国,碰瓷中国。
与此同时,美方不得不进一步冻结台湾问题以维持现状,形成乡村包围城市的局面。但这就确保美方已陷入被动的一方,中方则实实在在地扩增了主动权。
中方主动权愈高,在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的空间就愈小,我是这么乐观看待的。
现在的英国没有足够的装备维持一个装甲师?这血条也真够短的了,比台湾还短。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