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南开校父”严修,是阿拉宁波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5:56:00    

电影《一代人师严修》海报。

去年9月10日,正值第40个教师节,传记电影《一代人师严修》上映。该片讲述了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校父”严修于民族危急之际挺身而出,舍家兴学,革新教育,创办南开系列学校,为国家培养大批杰出人才的故事。

严修出生于直隶三河县(今属河北廊坊),在天津实践教育救国理想,他的身上有着多重标签,他是官员、诗人、书画家、戏剧家、文博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而他,也是一位宁波人,祖籍慈溪(今属江北区庄桥街道费市村)。

如今,又一个教师节来临,我们致敬那些传道授业、解疑释惑的人师,也铭记像严修那样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革故鼎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

严修像

南开校父

天津卫,自明代设立以来,作为京畿(jī)门户、海防重地,云集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士仁人,在此舞旗弄潮,砥砺图强,留下奋斗足迹。严氏祖上,即为其中的一支。

据严修的曾侄孙严文祥回忆,严氏先祖世居宁波慈溪,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后裔。清顺治年间,严家七世祖严应翘经商来到天津,并定居于此。至严修父亲严定宽时,因在三河县经营盐业打下坚实家底。

后来也来到天津从事实业的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费市村)人严信厚,与严修同族,其辈分为严修堂叔。

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出生于殷实家庭的他,早年熟读经史,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底子。其父严定宽不仅热心公益,还乐于接受新式事物,比如开设育婴堂、牛痘局,这也使严修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西方文化。

1881年,严修结识了因丁忧而游历天津的张佩纶(后为李鸿章女婿、张爱玲的爷爷),经张佩纶引荐拜谒李鸿章,受到鼓励。

清光绪九年(1883),严修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在担任掌管全国教育的学部侍郎一职时,曾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以改革科举制度。可见,年轻的严修,已经有了教育改革的想法。

1898年,严修在天津小站探访被他称为“菊哥”的好友徐世昌(祖籍宁波古林绕湖桥,后任民国大总统),经徐介绍,结识了袁世凯和段祺瑞。严修和袁世凯初次见面就深入交流,“颇有相见恨晚的意味”。

当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严修辞职返乡,但仍坚持认为中国需要改革。11月,他聘请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的退役海军士官张伯苓为家馆教师,向族中子弟传授西学,逐渐确定把改革的重点落实在教育上。

1902年和1904年,严修两次赴日本考察教育。1904年10月筹资创办私立敬业中学堂,聘张伯苓为校长,次年改名南开中学堂。

仅1905年,严修一人就建立天津民立小学、严氏女塾等16所男子小学和11所女子小学。

此后,严修和张伯苓多次赴美国、日本求取先进教学理念,1919年,两人携手创办南开大学,培养了大批英才,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严修还将私人藏书三万余卷捐赠南开大学,他也因此被称为“南开校父”。

严修(左)与张伯苓。 严修(左)与张伯苓。

1929年严修病逝,1936年南开校庆之际,校友集资在南开中学内兴建“范孙楼”,并铸其铜像,让“校父”精神永远留存在学子心中。

南开中学校园内的范孙楼。

严修先生身上,映照着宁波商帮“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精神,他捐资兴教、反哺社会的行为,也和大爱宁波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作为宁波人后裔,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

据天一阁洪可尧先生主编的《四明书画家传》记载,他曾几次回到庄桥费市严家村祭祖扫墓,还为祠堂书写对联和匾额。

书画名家

教育上的卓越成就,几乎掩盖了严修在其他方面的造诣。其实,他博采众长,涉猎广泛,在诗词、绘画、书法、音乐、戏剧、文博等领域,都有建树。

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一生交友广泛,为社会进步贡献了毕业心力,被誉为“旧世纪的一代完人”和“一代人师”。

严修是一位书画家,尤擅书法。《四明书画家传》载其“能书,楷书端正秀劲,行书流畅俊隽”。石人和先生主编的《宁波历代书画集》收入严修《楷书七言联》一副。

《宁波历代书画集》收录的严修《楷书七言联》。

近代津门,有四大书法家之说,分别是华世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

严修从六岁读书时起,就开始习字,直至去世,一直临池不辍,即使远渡日本、欧美期间,也要抽出时间“写字十余纸”,还常“写屏联至深夜”。

严修手书《兰亭序》

严修存世的书法作品包括日记、信札、手稿、楹联、匾额、扇面等,以行楷闻名书坛。科举出身的他,在坚持传统书风的同时,大胆突破馆阁体的束缚,吸收了汉魏隶书、唐楷和宋代行书的精粹。

扇面书法。

他的书法是苏体和馆阁体相结合的产物,在苏东坡书法用墨浓重、敦厚老辣、古朴自然、文化气息浓厚的基础上,形成了端庄、大气、文雅的个人面目。

严修楷书。


严修行书。

所谓书画同源。严修的绘画功底同样非常深厚。据他的侄孙、冯骥才的国画老师严六符回忆,严修对画兴趣浓厚,晚年常把摹画山水当作日课,以小品为主,长期坚持,颇有元代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意味。

涉猎广泛

除了书画,严修还是一位诗人。他八岁通律,九岁能作对联,常被人称道。他与王守恂、赵元礼并称“天津近代诗坛三杰”,留下近九百首诗作。

其《自题》诗云:“五十为诗已最迟,况将六十始言诗。此生此事知无分,聊学盲人打鼓词。”十分谦逊。

其实他的诗备受文人雅士推崇,赵元礼称其诗“天怀淡定,纯任自然,读之如对古德,如聆古乐,使人矜平躁释,盖非寻常雕章琢句者之可几也”。时人王守恂、曹聚仁对他的诗也有很高评价。

他雅好戏剧,认为“剧本加以改良,其功不下教育”,因此,积极投身传统戏曲的改革和新剧的推广工作。常与李叔同、汪笑侬等好友以及京津各戏班剧社负责人讨论戏剧改良事宜,并亲自创编剧本,还导演了话剧《照妖镜》,一时传为佳话。

大概也是冥冥中的缘分,严修的后世族人中,出了几位在中国戏剧界颇有影响的人物。比如天津人艺原院长方沉(方咸辰),是他的外孙,方沉的外甥女婿陈道明,现在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严修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驱。早在1902年,他就深入考察日本的博物馆,回到天津后,仿照日本教育博物馆和展览会的形式,举办了两次教育品展览。这也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初步建立的重要标志。

在严修的带动下,1918年,其次子严智怡成立天津博物院;1930年,其五子严智开成立我国最早的公立美术馆——天津市立美术馆。

宁波书藏古今,祖籍宁波的严修继承了这项优良传统,嗜书如命。他曾说:“教之道,莫妙于使多读书,则藏书之策最善也。”他一生藏书近十万卷,涵盖经史子集、金石字画、科学著作等诸多门类。

直隶天津图书馆和南开大学图书馆筹建期间,他分多次将苦心搜集的藏书无私捐出,极大支持了两馆的建设和发展。

他还是地方志修纂的推动者,参与了北洋时期《天津县新志》的策划、校对、筹款和刊刻工作。该志也是天津修纂的最后一部传统地方志,对后人了解清末民初天津社会状况颇有价值。

百余年前,宁波商帮商行天下,纵横四海。不管走到哪里,他们的身上,总是存留着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他们为民族、为家乡作出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

楼世宇,毕业于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爱好文史和艺术,现为《宁波晚报》编辑。

作者 楼世宇 编辑 刘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