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网格员陈奕冰骑着电动车穿过小巷,车筐里装着帮老乡补办的医保卡。路过一处小院时,在门口玩乐的小男孩脆生生地喊:“叔叔,我爷爷的降压药到了吗?”这动情的一幕发生在红河州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龙泉社区。
这个由五里冲水库周边10个村民小组搬迁而来的新家园,居住着汉、苗、彝、壮等多个民族的1660名群众。从昔日散落在山坳里的零星村落,到如今荣获“云南省美丽乡村”称号的团结社区,龙泉社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5个维度深耕互嵌,让各民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从“搬进来”到“融进去”,从“住一起”到“心相连”,共同奏响了团结奋进的幸福乐章。
龙泉社区全景
党建织网
各族群众“身相近”“心相依”
“李大哥,你家的医保手续我帮你在为民服务大厅办好了。以后有什么事,找我就行。”第5片区网格长李俊敲开社区群众李自成的家门,耐心地说。
这样的场景,在龙泉社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搬迁之初,社区便打破原有的村组界限,以党建为引领重构治理体系:撤销10个原党支部,按新片区成立5个党支部,同步建起为民服务大厅、民族团结之家等阵地;创新乡、村、组三级联动网格化管理,党员干部40余人分片包保21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都有1名至2名党员兜底,定点定人定责,包党建、包宣传、包服务、包稳定、包发展,构建网格治理新模式。
“以前各住各村,见面都少。现在网格里党员跑前跑后帮办事,左邻右舍都跟着搭把手,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社区群众王丽华说。从“分散居住”到“集中生活”,从“一元管理”到“多元共治”,从“互不相识”到“共居共融”,空间的融合让各族群众从“陌路人”变成了“一家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
歌舞传情
各族文化“共绽放”“心相通”
夜幕降临,民族团结广场上灯火璀璨。20余名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群众围坐在一起,跟着文艺队队长杨永全学跳芦笙舞。“上个月的民族服装T台秀,我家姑娘穿着我们苗族的传统服饰走秀,台下彝族阿妈一个劲儿地夸好看。”社区群众熊丽芬说。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龙泉社区组建2支文艺队,全年参与乡、市文艺演出15场次,开展刺绣、芦笙吹奏等非遗培训,让各族技艺传下去;在全省首次苗族水上婚礼秀上,各族群众共同见证新人喜结连理;在全州首次乡村篝火晚会上,不同民族手拉手跳起“团结舞”;“花山节”“民族美食大赛”等8场活动,吸引7.8万人次参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节庆,让各族文化“活起来”。
举办文化活动
“我以前只会说苗语,现在通过‘普通话+就业技能’培训,不仅能流利地和大家用普通话交流,还在电商直播大赛上卖起了家乡特产。”尹龙芬的话,道出了文化交融带来的改变。如今,社区人人能说普通话,文化认同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
产业搭桥
各族群众“同致富”“情相融”
清晨的玫瑰花田,雾气尚未散尽,种植户李开心已经开始繁忙的一天,手脚麻利地采摘着金边玫瑰花。“去年光种植玫瑰花就有6万余元的收入,今年村里还建了加工厂,我们种的花一定能卖上个好价钱。”李开心的笑容里满是憧憬。
产业发展是团结的基石。龙泉社区紧扣“一产破题、二产破局、三产破圈”思路,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抱成团”。对困难农户“借苗还花”,保底收购激发种植热情,2024年,助农增收312万元,2000余亩金边玫瑰花成为“致富花”;引进企业建起农产品加工厂,枇杷、蓝莓、玫瑰花变身糖果、饮料,村集体公司参与经营,实现“企业受益、集体得益、农民获益”;投资620万元打造“浪漫苗乡·玫瑰小镇”,预计今年路亚钓场、研学中心、花海露营地等项目助力村集体增收7万元。
采摘金边玫瑰
“大家一起种玫瑰花、搞加工、做旅游,钱袋子鼓了,心也贴得更近了。”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樊荣说。
服务暖心
各族群众“共生活”“爱相融”
“娃娃的学校就在社区,看病就在社区卫生院,找工作有就业服务中心帮忙,这日子美得很。”社区群众熊国文细数生活的便利。
龙泉社区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筑牢民生幸福基石。开通2条公交专线,增设2个客车停靠点,解决出行难题;建好学校、幼儿园,平稳完成中学撤并,460名学生享优质教育;乡卫生院落户社区,看病不用走远;“三中心一室一站一广场一银行一课堂”便民设施俱全,让群众“办事不出社区”。
进行电商培训
此外,针对搬迁群众“缺技能”问题,社区开展就业培训,2024年输送劳动力276人,发放交通补贴8100元;为困难群众安置公益性岗位、建起务工车间,11人在公益性岗位就业,17人在“家门口”上班。“社区把我们当亲人,各族群众互相帮衬,哪里还有过不去的坎?”社区群众杨小理笑着说,如今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共识铸魂
各族群众“心同向”“志相融”
“‘五个认同’是什么?大家跟我读……”在每周三的“石榴籽课堂”上,党员和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共学政策、共唱民歌、共讲团结故事。
心灵的贴近,源于持续的宣传教育。龙泉社区依托民族团结进步之家、主题广场等阵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大讲堂”12场次,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印制2000册宣传手册,确保每户一册;通过微信公众号、“村村通”广播等方式普及知识,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融入日常。“现在大家常说,我们都是龙泉人,‘一家人’就要一起过上好日子。”社区居民冯乔玉的话,道出了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载歌载舞
从搬迁安置到融合发展,龙泉社区用“五个互嵌”的实践,让“‘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深深扎根在各族群众心底。如今的社区,玫瑰花田旁有不同民族共话丰收的笑语;文化广场上,有各族群众服饰交织的舞姿;便民大厅里,有党员干部为各族群众奔走办事的身影……在这里,没有“你我他”的隔阂,只有“我们”的同心。随着“五个互嵌”的不断深化,龙泉社区正朝着更团结、更幸福的未来稳步前行,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样板。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肖金兰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