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假期戒断反应?别着急,这样可消除 | “新学期·健康第一课”系列报道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7:23:00    

假期戒断反应?别着急,这样可消除

专家支招帮孩子顺利从松弛的假期状态过渡到规律的校园生活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霞

暑假尾声,开学的脚步渐近,家长们的焦虑也悄然升温:烈日炎炎下军训,效果如何?面对假期作业,孩子磨磨蹭蹭怎么办?孩子莫名烦躁、抗拒上学,是“假期综合征”还是 “学习困难”?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实则指向同一个核心——如何帮助孩子顺利从松弛的假期状态过渡到规律的校园生活。从军训的收心价值到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从“假期综合征”的辨别到应对策略,解开这些疑惑,才能让孩子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开学前军训帮助学生尽快“收心”

从8月中旬开始,长沙多所中学开启了军训。一位校长表示,这是破除“假期戒断反应”最重要的手段。军训不仅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更是帮助学生从家庭走向集体、从个体融入团队的重要契机。

军训作为新学期的“前奏”,是帮助学生从假期松弛状态快速切换到校园节奏的高效收心方式。它以规律作息、目标导向和集体氛围为抓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身心复位”,用“刚性作息”重建生物钟,告别假期散漫。假期里,不少学生熬夜刷手机、睡到中午,生物钟紊乱是“收心难”的核心障碍。军训通过严格的时间管理,强制矫正作息:早晨6时起床、6时30分出操、7时早餐、8时开始训练,直至晚上9时熄灯,每个环节精确到分钟。这种“被安排”的规律生活,能在短时间内打破假期的“昼夜颠倒”模式。

军训中的队列训练、分列式彩排等任务,需要高度专注,如稍息立正的动作标准、齐步走的步伐统一、口号的洪亮整齐,任何环节分心都会影响集体效果。这种“任务倒逼专注”的场景,能有效改善学生假期中“做事走神、拖延”的状态。一名参加军训的学生说:“一开始觉得站军姿好累,后来满脑子想的都是‘别出错、跟紧大家’,反而不觉得难熬了。”这种为达成目标而集中精力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训练“抗干扰能力”,这正是开学后课堂学习所需的核心素养。

军训还通过高密度的集体生活,让学生在“同伴影响”中主动调整状态。比如整理内务时,当看到同宿舍同学的被子叠成“豆腐块”、桌面摆得整齐,原本敷衍了事的人也会默默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训练时,身边同学咬牙坚持的样子,会让想放弃的人不好意思掉队。

军训的“收心”,不是通过严苛训练 “压制天性”,而是用规律重塑习惯、用目标凝聚专注、用集体唤醒动力。当学生在军训中适应了 “按时起床、专注做事、为集体努力”的状态,开学后面对课堂纪律、作业任务、班级协作时,便会少一份抵触,多一份从容——这正是军训作为“收心第一课”的深层价值。

改变孩子做事拖沓磨蹭的习惯

“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项关于孩子拖拉习惯的调查。数据显示,97.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拉现象,具体表现为:写作业拖拉28.3%,吃饭磨蹭23.2%,起床困难40.4%,睡觉拖延10.1%。这些数据表明,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拖拉行为普遍存在。”开福区首批卓越教师、骨干教师颜欢说,孩子形成拖拉磨蹭的习惯,大致有以下原因:性格使然、对所做事情缺乏兴趣、时间观念淡薄、存在依赖心理等。其中,“时间观念淡薄”是孩子拖拉的主要原因。

颜欢表示,家长越是频繁催促,孩子越容易产生拖延行为。建议采用更科学的沟通方式,比如将“一会儿”“马上”这类模糊的时间表述转化为清晰具体的指令:“请在2分钟内穿好衣服,时间到了妈妈会提醒你。”“还可以玩3分钟,之后就要开始写作业。”这些明确的时间节点能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时间框架,从而更主动、高效地规划自己的行为。

“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位家长这样对付他家的‘小磨蹭’:把孩子每天放学后要完成的各项任务设计成闯关游戏,绘制了包含写作业、篮球练习、洗漱、睡前阅读等环节的游戏路线图。”颜欢说,通过把日常事务转化为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各项任务。这种方式将抽象的时间管理具象化为游戏规则,让日常活动与游戏乐趣、挑战的刺激和成就感相结合,孩子不仅不会排斥,反而会充满期待。

岳麓区博才咸嘉小学心理老师李玲表示,小学阶段,孩子大脑中负责思考、判断和控制行为的前额叶皮层部分仍在发育,因此自控力和规划意识还在发展中,不懂得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甚至没有太多的时间概念。另外,还有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低效、外界因素干扰等因素。

李玲表示,拖延是时间的“小偷”,很多孩子在写作业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家长可以把玩具、电子产品都收起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没干扰的环境。另外,还可以用“番茄工作法”——让孩子25分钟专注做一件事,做完后休息5分钟,每完成4个“番茄钟”,就给个小奖励,比如吃块点心、看会儿课外书。这么一来,孩子专注度上去了,做事效率也高了,时间就省出来了。

4个锦囊让孩子调回“上学频道”

“每年8月最后一周,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的候诊区都会坐满孩子和家长,大家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医生,孩子怎么就收不了心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心理中心肖茜副教授表示,“收心不是简单地把孩子从沙发上拽起来,而是帮他们把生活节奏、人际网络、自我期待,一点点调回到‘上学频道’。”

她为家长提供了4个锦囊。锦囊一:用“钟表”代替“闹钟”。开学前7天开始,每次把睡觉和起床时间比前一天提早15分钟,而不是一次性提前两个小时。白天用“自然光+运动”重置生物钟:上午10时前带孩子出门快走或跳绳20分钟,傍晚减少电子屏幕蓝光。

锦囊二:把“作业”拆成“关卡”。把剩余作业按科目切成“每日小关卡”,每完成一关打“√”,让孩子即时看到进度。每关完成允许10~15分钟“奖励时间”——做运动,听歌曲或故事都可以。家长只做“后勤部长”,不陪写、不纠错,只在旁边看书或工作,营造共同专注的氛围。

锦囊三:让“担心”被看见、被接住。晚饭后散步时问三个问题:最期待开学见到谁?最担心发生什么?需要我帮什么?把这些“担心”写下来,全家头脑风暴想出解决办法,让孩子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锦囊四:提前“预演”校园社交。开学前三天,约一两个同学线下小聚。要让孩子自己邀约、定地点,家长只做司机和买单,锻炼其社交主动性。

“最后提醒家长,‘收心’不是一次性的动作,而是一套系统重启。如果我们愿意把节奏放慢半拍,把指令拆小一格,把情绪多抱一抱,孩子就能在安全感中完成从‘假期我’到‘学生我’的切换。”肖茜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