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的豆芽为什么总朝着阳光弯腰?遥控器的信号能不能让玩具车爬上书桌?给布娃娃设计的“智能小床”,怎样才能在她踢被子时自动升温?
孩子们的小脑袋中,总有数不尽的“为什么”,以及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当“院士之乡”遇上科学教育热潮,宁波这座城市,正用全域创新编织一张立体的科学启蒙网络,让孩子们眼中的一个个“问号”,在探索中长成“惊叹号”。
院士精神,如何化作童眸里的“科学火种”?
宁波有着“院士之乡”的美誉——近代以来,这里不仅走出了童第周、贝时璋、路甬祥等122位两院院士,还孕育了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心系家国、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成就了甬籍科学家的时代价值。
如今,这座城市正将这份底蕴转化为科学教育的创新动能 ——
出台“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打造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科学教育高地;发布《宁波市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持续推进科学教育4321工作体系……在顶层设计的蓝图下,“院士之乡”的资源优势正被充分激活。
在宁波,科学家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可触摸、可对话的真实力量。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走进青藤书院,讲述“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的故事:他放弃优渥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成为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路人。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荣誉,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个人独享”。面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时,他又将100万港币的奖金分赠给了原子弹、氢弹研制事业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人这一辈子,和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院士的话语,让“爱国”“创新”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英雄航天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也来到宁波,向同学们讲述航天员的选拔、训练过程,展示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以及航天工程的科学原理。“返回地球当天下午,我们回到北京航天员大队,当再次看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八个大字,仿佛又回到了刚入队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让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在奋斗中绽放。”从选拔训练的艰辛到初心使命,载人航天精神在少年们眼中化作了璀璨星光。
陈剑平、杨德仁、谭忠超等院士,携手一批科研专家教授和博士生走进宁波中小学课堂,不仅亲自授课,还精心设计开发特色课程。
由宁波市教育局重点打造的“院士开讲啦”系列讲座,至今已邀请10多位院士为中小学生上课,现场参与及线上观看人次累计超千万。
科学家讲座如同一束束照亮科学世界的启蒙之光,而科学副校长制度,则为校园科学教育装上了强劲的“长效引擎”。2024年底,宁波已实现全市中小学科学校长全覆盖。目前,已有9位院士、200余位教授以及500余名校外科技人员担任这一职务。
科学家与青少年跨越年龄的交流互动,不仅传递着前沿科学知识,更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创新的种子,为培育未来创新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制造业大市,如何打造“可触摸的科学课堂”?
作为制造业大市的宁波,在产业发展上成绩斐然:拥有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为全国首个“百冠之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8800家,且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榜首。
宁波大力培育未来科学家,既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筑牢根基,为制造业腾飞储备雄厚人才力量,也为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培育后备人才。
在宁波,高校实验室的精密仪器、科研院所的前沿课题、高新企业的创新平台,不再是课本里遥不可及的“远方”。依托制造业大市雄厚的产业实力,孩子们得以走进真实的科研场景,在亲手操作、深度体验中开启沉浸式科学探索之旅。
在宁波科学中学的“汽车实验室”里,三辆由吉利汽车提供的“解剖式”整车静静陈列,发动机、变速箱、电路板等核心部件清晰可见,参观的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得益于地处前湾新区的区位优势,宁波科学中学与吉利汽车合作打造“汽车实验室”。除了校内教学空间,吉利汽车的产业实景实验室,也成为科学中学的校外“共享实验室”。
自去年起,宁波启动校外“共享实验室”建设项目,将单项冠军企业的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平台,转化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超级课堂”,首批54家企业创新实验室纳入建设名单,每周一次组织科创潜质学生,到校外空间开展一线产业高新技术相关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
市教育局联手市科协开展的“科技新苗计划”“英才计划”项目,则利用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西北工大研究院等区域优质资源,由副教授以上导师带领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科研课题,目前培养学生已超1000人,基本实现人人发表论文。追慕科学之光,2023年、2024年,镇海中学连续有学生参加世界顶尖科学教育家论坛。
作为屠呦呦的故乡,海曙区正依托“呦呦海贝”计划,打造科学教育“强磁场”。
宁波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成为首批“呦呦海贝”科学教育共建基地。
其中,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更是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启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的“科创珠峰计划”,构建起全链条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幼儿园启蒙、中小学实践,到大学深造与创业孵化,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融入每个成长阶段,全面培育学生的科创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这些举措,正是宁波打破校内外资源壁垒,推动科学教育从中小学“单兵作战”转向全社会“协同共进”,构建校家社一体“大科学教育”格局的生动缩影。
来自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宁波实施“一校一基地”机制,结对全市30个博物馆、97个科技馆、103家高校科研院所、182个科普科创基地、200余家高新企业,目前已常态化开展活动1.5万余场,参与人次超过50万。海曙区龙观乡建有生物多样性基地,附近的龙观中心学校组织学生每周一次到基地进行生物多样性探索。
最好的科学教育,从来都生长在真实的问题场景里。当孩子们亲眼看见“知识如何改变世界”时,创新的种子便已在心中萌生。
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宁波正将科学教育的活力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这片孕育创新拔尖人才的沃土,如今已化作一方生机勃勃的“育苗田”——用科学家精神滋养少年的好奇心,以产业实践浇灌孩子的创造力,持续培育着未来科学领域的“小院士”。
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安雪慧所言:“宁波的改革探索不仅提升了‘院士之乡’的教育品牌,更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03-25 20:30:21
2025-03-26 09:52:07
2025-03-25 20:33:14
2025-03-26 09:55:10
2025-03-25 20:36:13
2025-03-26 09:58:09
2025-03-25 20:39:06
2025-03-26 10:01:25
2025-03-25 20:42:05
2025-03-26 1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