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中国发布丨动物行为异常、出现“地震云”是地震预兆?地震自救科普来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6:03:00    

中国网5月12日讯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当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情况。

动物行为异常、出现“地震云”预示将有地震?

有人认为,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比如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等,可以据此判断是否发生地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表示,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气象方面,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都已验证过,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这也是大量事实所证明过的。

“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的变化,天气的变化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像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比如说比较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解释,只不过碰巧发生在了地震前,实际是不能预测地震的。”邹文卫说。

地震的预测、预报、预警如何区分?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介绍,地震预测是通过观测到的各种地震监测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的行为,当前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很多地震是难以做到精确预测的;地震预报是政府按照程序对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进行发布的行为;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使用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系统,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几十秒,向目标地区的公众发出警报和提示的行为。

王行舟指出,地震预测、预报、预警主要区别是在时间上。地震预测和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的行为,其中地震预测属于科学研究行为,其产出的预测意见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预报属于政府行为,由政府按照程序来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向公众发出的警报,用来提醒公众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以减小或避免地震灾害损失。总之,地震预测就是研判风险,地震预报就是震前提醒,地震预警就是震时警报。

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

王行舟介绍,地震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主要是纵波和横波,并且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地震仪器记录到纵波的信息后,预警系统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发震的地点,同时推测地震动的大小和影响范围,抢在破坏力比较强的横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几十秒,通过手机、电视等手段向群众发出警报,以减少或者避免地震灾害损失。

“手机和电视接收的是电磁波信号,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纵波速度每秒大约是6公里,因此地震预警就是通过纵波、横波、电磁波的速度差,利用密集布设的地震仪器和预警系统的快速算法共同来实现的。”王行舟说。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如何科学避震?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应该怎么做?王行舟表示,如果处在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者是保护好头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者是沙发旁边,同时手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止身体滑动或者被甩出去,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如果处在室外就要寻找开阔地,比如广场、公路就地蹲下,当然也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处在海边或者山区,还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

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补充介绍,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在规划布局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时,主要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比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一公里以内,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短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2.5公里以内,步行30-40分钟就可到达;长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就更长一些。

在设计应急避难场所时,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设置2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时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时,在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会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指向标志还有出入口标志等指引,做到标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众辨识。

“现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与合理布局建设避难场所,提醒大家平时可留心观察工作、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对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参加社区和单位等组织的应急避难演练,掌握相关技能。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各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护,并利用多种渠道向民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信息,便于灾害来临时能就近找到应急避难场所避险避难。”高玉峰说。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有何区别?

邹文卫指出,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都是衡量地震的标尺。地震震级代表着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代表一次地震对地表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烈度的区域不止一个。随着地震能量的释放,离震中越远,其烈度就越低,震中就是地震发生的位置。

“比如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震中最大烈度是11度,100公里之外天津的烈度是8度,而更远一点北京的烈度是6度。随着地震波的进一步衰减,到河北石家庄的烈度就只有5度。”邹文卫表示,一次大的地震过后,应急管理和地震部门都要组织业务人员通过仪器测量、现场调查等方法,圈定这次地震的烈度区域,并形成地震烈度图向社会公布,指导当地的救灾和灾后恢复工作。

“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是真的吗?

对于“地震发生后,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的言论,邹文卫表示,统计数据表明,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5-6秒。强震动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地面震动。6级左右的地震强震动大概是十几秒,7级地震强震动时间大概是30秒左右。因此,小于5级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就会更短。所以,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别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的颠簸使人站立不稳,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稳地奔跑更不可能。

“地震和地震灾害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基本原则还是‘先躲避、后疏散’。”邹文卫说。

编辑:赵晓雯

编审:彭瑶 魏婧

相关文章